新闻资讯
News
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07 17:40:25| 浏览次数:

    立德树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新时代,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话语创新。

  理念创新。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在的包含着知识和价值两个维度。知识维度侧重于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明白“是什么”;价值维度侧重于对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信念等观念的引领,使大学生明白“为什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二者均不可偏废。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导,更加注重道德的实践养成。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教育、专题报告等课堂教学形式。隐性思想道德教育指广泛吸收并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易接受、范围广、效果好等优势。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还要创新教育思维,广泛开发隐性教育资源,运用好隐性教育这一德育“利器”。

  方法创新。为“主渠”引入“活水”。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爱上思政课。一是要使教育回归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理论性和生活化的关系,善于从日常生活角度和大学生生活实际寻找切入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活体验性和实践体验性。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利用理论魅力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和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三是探索“互联网+思政课”模式,积极开拓网络德育这一新领域。

  打造德育“第二课堂”。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一是高校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二是依托现有的社会实践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化社会实践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引领。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社团活动中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平台。

  善织德育之“网”。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引领网络主流价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之需。提升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效,重点要在“微媒体”阵地、网络队伍、网络素养建设方面用力。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强化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助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理性思维的养成。

  话语创新。从教材语言转向教学语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所用的是书面化语言,这是为了实现语言表述统一化和规范化的需要。在大学生课堂上,教师所用的是教学语言,这种语言更加口语化和贴近学生实际,以便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到授课话语依托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备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专业”,使授课话语更加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满足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需要,达到德育思想真正进头脑的目的。

  从说教语言转向说理语言。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政治说教味儿过浓、语言不接地气的现象。说理语言就是运用理论、故事、案例等形式将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让受众从内心产生共鸣和认同,真心实意去接受某种思想或者观念。说理语言强调“说理的透彻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话语的感染性”,既要善于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将道德理念讲清楚,又要精心选取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楷模、道德事例来“讲故事”、讲道理,依靠理论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增强德育课程的感染性和吸引力。

  从静态语言转向动态语言。动态性语言表现较为灵活,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收新的语汇并及时调整语言表现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用语中,如果不能有效结合时代特点吸纳新的语汇,语言将会变得平庸乏味而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语言库”,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从而使要传达的德育观念深入内心,提升德育效果。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勇生



 
 
 上一篇:瞭望|马克思主义真理永放光芒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
顶部